2019年7月,迪士尼公布了动画片《小美人鱼》真人版的女主角。19岁的R&B歌手及演员哈莉•贝里(Halle Bailey)即将成为新一任的“爱丽儿”(Ariel)。这个选角结果像是在社交媒体上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而引爆争议的显然是贝里的黑人身份。许多网友以“毁童年”为由反对一位黑人演员出演小美人鱼,他们更希望迪士尼能够遵从传统,选出一位红发白肤的爱丽儿。有Twitter用户讽刺地说道,“干得漂亮!我们现在想要金发碧眼的木兰!”
而哈莉•贝里的支持者则旗帜鲜明地表示,新时代需要对经典作品的新理解和对角色的新演绎。导演罗伯•马歇尔(Rob Marshall)在采访中表示,贝里当之无愧,她身上具有这个角色所需要的所有特质:活力、热心、年轻与一副好嗓子。与此同时,迪士尼1989年动画版《小美人鱼》中爱丽儿的配音演员裘蒂·班森(Jodi Benson)也公开表示对贝里的支持,称“我们需要一个好的、更现代化的故事”。《华盛顿邮报》文章也对刷屏“不是我的爱丽儿”标签(#NotMyAriel)的(白人)反对者予以批评,指出这种“白人怀旧主义”正是特朗普在竞选中极力渲染的情绪,意指“白人工人阶级在这个国家增长的多元化中被边缘化”。
/Source:variety/
小美人鱼的选角为何会引发如此巨大的争议?小美人鱼由黑人演员扮演违背了原著吗? 更宽泛而言,影视作品的“改编”是一个问题吗?如果普通意义上的改编不是一个问题,角色的肤色可以被“改编”吗?这期面面观,我们和你层层探讨。
一、小美人鱼由黑人演员扮演违背原著了吗?
是的,小美人鱼应当由白人来扮演才符合原著。
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的童话故事《海的女儿》,描述了小美人鱼凄美的爱情故事。在安徒生的原著中,他曾数次用“白嫩的手”“洁白的手臂”等词句描绘美人鱼的外型。从这个角度而言,小美人鱼“应该”是一名白色皮肤的人鱼。
此外,在1989年由迪士尼制作的动画长片《小美人鱼》中,女主角爱丽儿的形象也被刻画成了一位白色皮肤的人鱼少女。在迪士尼乐园里,爱丽儿也往往会由白人演员来出演,或者雕塑成白皮肤的形象。因此,对于爱丽儿的忠实粉丝来说,新剧选角完全背离了《小美人鱼》的原著。对于他们而言,要回一个“蓝眼睛、红头发、白色皮肤和绿色鱼尾”的小美人鱼是再合理不过的要求。
黑色皮肤的小美人鱼并不违反原著。
与之相反,也有人认为,并非任何与原著细节不符的地方都算是“违反”“违背”原著,改编作品也不等于对原著的精准复制和还原。
实际上,在安徒生的原著中,与美妙的歌喉等更重要的角色特质相比,小美人鱼的肤色在这场爱情悲剧里根本无关紧要。如果真的要说“违反”原著,恐怕迪士尼1989年版本的动画电影要严重得多——迪士尼改变了安徒生原著当中悲剧色彩浓厚的结局,让小美人鱼与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甚至,连“爱丽儿”这个名字也完全是迪士尼的发明创造,《海的女儿》中,小美人鱼是没有名字的。“不是我的爱丽儿”(#NotMyAriel)的标签从何而来呢?
/Source:studentproblems.com/
此外,人鱼故事本身就是一个神话传说。全世界不同的国家、地区都有不同的人鱼传说,她的外形也不应该有特定的种族特征。在安徒生的故事里,小美人鱼是海洋世界的“大西洋”民族,她为什么要是一个丹麦白人的样子呢?退一步而言,如果一定要说安徒生的童话有一个丹麦白人女性为蓝本,迪士尼此前的人物形象塑造也一定不符合安徒生的设定——安徒生从未写过小美人鱼是“红色”头发的。红色头发是典型的凯尔特人特质,而大概率而言,安徒生的白人女性蓝本是丹麦的日耳曼人,恰恰不可能是红头发的。
人们没有理由认为1989年迪士尼动画中的爱丽儿是“正统”,而贝里饰演的小美人鱼反倒违反了原著。正如导演罗伯•马歇尔所言,在如今的社会里,一个丹麦的人鱼可以是黑人,也可以继承红发。
二、不符合原著的改编,是一个问题吗?
如果我们以苛刻的标准,认为不论是1989年的迪士尼动画,还是当下贝里饰演小美人鱼的真人电影,都违反了原著,那么违反原著的改编是一个问题吗?影视作品能否改编文学原著?实际上,人们对待影视作品的改编也一直有不同标准。
无论如何也不应改编原著。
在网络中,这派观点的持有者最常见的言论是,如果你想要一个不同的故事,为什么不去写一个新的?他们认为,违背原著本身就是一种不可接受的错误。任何一种对原著的改写,除非可以通过原著的文字得到解释,否则都是不正确的。在《小美人鱼》的选角中,爱丽儿改变肤色毫无疑问是对原著的改变——无论这种改变相对于原著故事的的重要性程度,即使改编能让故事变得更好,它也是不可接受的。
可以改编、再创作,但应当区分虚构与非虚构作品界限。
此类观点认为,改编作品的标准可以随原著的作品性质而变化。虚构作品的改编,对原著作品的忠实程度并不能成为对其予以批评的标准;而对于以历史原型为基础的非虚构作品而言,真实性、对原著基本设定的还原程度才能成为一种合理的批评依据。依据这种原则,前文网友提出的“金发碧眼的木兰”可能就是一种糟糕的改编设定,因为它显然违背了木兰原型的重要历史情境和文化背景;同理,如果由白人演员饰演马丁-路德金,或是一定要由黑人演员饰演《切尔诺贝利》中的主角,很多人也会觉得难以接受。
但《小美人鱼》完全不同。作为一部虚构作品,它不存在真实的、历史中的对应物,也就不存在改编作品违背真实性的问题。即使原著写明了她是红发白肤的人鱼公主,原则上我们依然可以把她重新改造、想象为其他形象。对小美人鱼的形象予以挪用、改造,人们可以评判它的新形象成功与否、艺术价值高低,但评判依据不应该是它是否符合原著。
/Source:popbee.com/
只要经得起市场检验,任何改写都应当被允许。
此类观点认为,在不侵犯知识产权的前提下,任何改写、改编都应当被允许,而市场最终会对改编作品做出筛选和评判。事实上,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在不断地对经典作品进行改写、改编。谈论“能不能”对原著改编,在现实世界中几乎没有意义。拿迪士尼的经典童话改编来说,《美女与野兽》《灰姑娘》《长发公主》等等,无不经历过对原著情节的重大改写和再次创作。
有人不断批评影视作品的改编过多的受到市场影响。比如,日本动漫对亚瑟王、战国英雄、三国英雄的“性别转化”,常常被认为是在迎合动漫市场中的消费主力——宅男群体。但从另一种视角来看,经得起市场检验、受到欢迎的改编作品常常被认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共识。例如,迪士尼动画《冰雪奇缘》、新版《阿拉丁》等改编作品中,女性角色摆脱了传统公主角色的柔顺、甜美、等待被拯救、价值完全依附于男性(或爱情)等特质,变得独立、自主、勇敢、坚强、有责任和担当。这些改编作品为人们交口称赞,票房也十分可观。显然,人们完全可能认同经典作品的改编,也更愿意为反映出自己此刻心声的、符合时代价值风潮的作品买单。
三、如果改编本身不是问题,改变主角肤色是个问题吗?
除了极少数“原教旨主义”者认为不应对原著进行任何改编,恐怕大多数观众都能够认可相当多的改编作品。那么,为什么对于小美人鱼肤色的改编会引发如此之大的争议呢?
黑人饰演小美人鱼,是过分追求“政治正确”的表现。
新版007影片也将由一位黑人女性饰演“邦女郎”,戏剧《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选择了黑人女性饰演经典角色赫敏;而近年来一系列获奖的好莱坞影片,包括《月光男孩》《水形物语》《绿皮书》,也都与“政治正确”的议题相连。小美人鱼的选角曝光后,很多人认为影视界实在是“过度”追求政治正确了。
在二战时期,“政治正确”被用来指代纳粹德国要求新闻媒体的报道立场必须与政府保持一致。到1980年代,大量西方左翼人士开始将“政治正确”视为“反歧视”民权运动的标志,用以反对歧视女性、少数族裔、性少数等群体。但现在的社交媒体上,“政治正确”似乎已经被“黑化”,它常常被用来指代“过分”关注、保护弱势群体的行为,并且往往是在暗示这件事“在事实上并不正确”。
相关批评者指出,这些电影中仅仅选择少数族裔演员,而非重新讲述以少数族裔价值观为核心的故事,对推动多元文化发展并没有太大作用,反而容易造成对白人演员的歧视;追求影视作品中这样的“政治正确”也无助于改变人们内心的歧视,更无助于弱势群体改善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它几乎沦为一种无意义的“伪善”。
黑人饰演小美人鱼有助于促进平等和多元文化。
此种观点认为,人们应该接受一种“无肤色差别的选角”(Color-blind Casting,也译作“色盲选角”)方式。甚至,出于对种族主义历史和现实的反抗,肤色不但可以被改编,甚至在当下的语境中更加应该被改编。
人们不应忽视,少数族裔演员在好莱坞曾经饱受歧视。西方电影史里曾经一度流行“涂黑脸(Blackface)”——导演们宁可使用白人,让他们把脸涂黑之后扮演黑人角色以增笑料,也绝不让黑人演员出演。此外,影视作品中的黑人形象曾经千篇一律地被塑造成保姆、女仆、犯罪分子等等。莉娜•霍恩(Lena Horne)是1940年代一名“天生丽质、嗓音迷人、外表性感”的黑人女演员,被米高梅签下之后却始终无法获得理想角色。米高梅的翻拍歌舞剧《画舫璇宫》当中的女主角是一位皮肤白皙的混血儿,但制片方宁可选择唱功、演技均不如她的白人女演员,也不敢冒险选择霍恩。
/Lena Horne, Source:Albumism/
也就是说,为了让导演克服种族歧视偏见,少数族裔演员长期以来得到一个角色的机会要比同等条件下的白人演员更加困难。如今的“政治正确”确实为少数族裔演员提供了机会,让少数族裔有了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和空间。实际上,在贝里被选中饰演爱丽儿之前不久,人们还在批评迪士尼的“相同面孔综合症”(Same Face Syndrome)——有网友发现,迪士尼动画中几乎所有的公主,从白雪公主到灰姑娘、安娜公主等等,她们的脸几乎都是一样的,而且是一种完全符合白人审美价值观的样貌,而贝里出演的爱丽儿将帮助打破这种局面。
此前受到更大争议的是2015年登上百老汇的音乐剧《汉密尔顿》,这部以美国建国国父们为主角的音乐剧虽然被人戏称为美版“建国大业”,却不顾历史人物的白人身份,在主演和群众演员中都大量使用了非洲裔和拉丁裔演员。主创和饰演汉密尔顿的Lin-Manuel Miranda 也是一名波多黎各裔演员,而美国建国总统华盛顿、《独立宣言》起草人杰佛逊则都由黑人演员饰演。对演员肤色的重要“改编”,连同大量使用的hip-hop、节奏布鲁斯,加之编剧独特的幽默感,使得这部剧显得极其大胆而另类。但它一诞生就风靡全美,不仅征服了苛刻的剧评人,斩获无数专业奖项,同时也在票房方面大获成功,一票难求,黄牛票常常被炒到超过1000美元一张。
/Lin-Manuel Miranda, Source:Stuff I Reckon/
支持这样选角的人认为,一方面,针对过往歌剧界臭名昭著的种族主义,这样的“改编”是一种必要的纠偏和补救,给有色人种开拓了更多的演艺空间;另一方面,这个故事更多的是关于革命激情、自由、理想主义,而不是人们的肤色——沉浸其中时,你很容易成为一个“色盲选角”的支持者。说到底,这是一部文艺作品,它不是要在历史书上写下“华盛顿和汉密尔顿”是黑人,而是透过当下的价值观棱镜去反思历史,去给今天和未来的时代风潮做注。
你支持哪派观点呢?黑色的小美人鱼,会影响你欣赏这个经典童话故事吗?欢迎在留言区,继续说出你的想法~
关于面面观:面面观是C计划的特色栏目。针对当下公共生活中的复杂话题,呈现不同角度的多元观点。了解反对者们都在想些什么,我们才有可能更好地对话。
推荐阅读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的签约作者。未经特别说明,C计划文章均为原创。文中署名的插图、脑图亦为原创。转载文章或原创插图、脑图,请联系小C(Plan-C2016),或给后台留言。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