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呈现复杂问题的多面观察。
这一期的面面观,我们关注的是“在职教师居家补课”这一现象。所谓居家补课,就是老师在自己家里给学生补习功课。这种补习班可谓历史悠久,在市面上名目繁杂的各种补习机构出现之前,很多孩子都有过放学到老师家里“开小灶”的经历。这样一个看似寻常的现象,为什么会成为一个争议话题?人们到底都在争些什么?
全文5809字,阅读需要13分钟。
此番关于居家补课的争论,始于前不久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刘希娅的提议。这位代表本身也是名小学校长。她认为在职公办教师的居家补课存在“课内不讲课后讲”等违反师风师德的行为,住家环境的培训场所还存在种种安全隐患。她因而建议,要开除参与居家补课的在职教师,取缔参与居家补课培训机构的培训资格。
之所以有专门针对“居家补课”的提议,和去年教育部门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整治有关。2018年2月,教育部等四部门下发了一份《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 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严查培训机构的资质,排查各类安全隐患,打击各种“超纲教学”的应试辅导,查处将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年中一份《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则明确,校外培训机构“不得聘用中小学在职教师”。
这一系列的禁令和整治行动,让一些本在培训机构兼职的公办学校老师又将学生领回家悄悄上课。这样的居家补课到底“得罪”了谁?你是否支持严格取缔、打击这样的补课行为?
居家补课到底有什么错?
争议1: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居家补课的反对者:监管之外的居家补课,违背教育规律
在反对者看来,他们反对的并不是“补课”,而是“违背教育规律”的补课行为。
中国学生学业负担之重,全社会有目共睹。学生们的在校时间名列世界”前茅“,长达 180天,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时间74天;发达国家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时间每周达到17小时,而北上广学生课外学习时间是每周人均27小时(OECD,2015)。
过重的课业负担,导致学生普遍体质下降、视力减退。此外还有长期睡眠不足,而这会导致生理、行为、认知能力以及情绪上的各种障碍,包括焦躁、精神涣散、记忆力、注意力、理解力衰退以及抑郁症,最终产生厌学情绪甚至自杀倾向。
也正因此,“减负”早已被教育管理部门视作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在一系列政策文件中,教育部门要打击和规范的培训行为,正是“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补习行为。
而居家补课,规避了政府部门的监管。一边是教育部门在减负,另一边是家长把孩子送到教师家里“增负”,最终受害的还是被沉重课业负担压垮的孩子。
居家补课的支持者:学生的课业负担就应该重一些!
居家补课的支持者们,并不否认这样的补课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但他们根本性地就反对“减负”的政策目标。
当居家补课的反对者们强调中国学生的课业负担比国外学生更重时,一些支持者则会举出欧美精英教育作为反例。在BBC的纪录片《交换学校:阶级划分》中,想要被名校录取,不仅要负担昂贵的学费,成绩还必须拔尖。这些候选学生学习非常刻苦,每天6点半起床,5点放学,放学后也有一堆习题。而公立学校的孩子8点起床,3点放学,放学后睡觉,或者打电脑游戏到吃晚餐。
对于将教育视作阶层跃升唯一途径的普通家庭,孩子必须在课业上付出更多的努力、承受更大的压力,才有可能在竞争激烈的高考中脱颖而出。
这种需求的存在,也直接预示着对居家补课的打击将是无效的。正如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严禁教师有偿补课,但现实中许多教师却“明知故犯”,这正是对广大“刚性需求“的回应。
争议2:居家补课存在利益冲突?
居家补课的反对者:金钱驱动,违反师德
反对者提出,有偿补课带来的经济利益,驱动一些老师作出违背师德的行为。
有网友曝出,他小孩所在的班级,除了个别学生,基本上全部都在班主任的居家补课班补课,班主任一学期补课收入在五万元以上。
这些例子,并非个案。
有学者指出,“之所以教师不能充分享有从事有偿补课的权利,是因为教师具有避免利益冲突(conflict of interest)的义务”。私下为学生补课,是教师获取私人报酬的方式。当这种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相冲突时,教师就很有可能利用自己的公共身份谋取私人利益:教师有可能利用自己在学校里的权威,不公正地对待不参与补课的学生——例如在评分时偏袒接受家教的学生,在辅导中侧重考试内容,故意“课上不讲课下讲”;教师还有可能利用自己公共身份获得的资源为自己谋利,例如在补课时利用学校的场地、设备、材料等;此外,进行课外补课也可能导致教师忽视本职工作,怠工甚至翘班。这种利益冲突的存在,还将导致教师的“公正性”受到质疑,这将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也会降低公众对公共教育的信任度。
正因此,政府对教师有偿补课的管理与整治并非“中国特色”。在许多国家,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条文法案,对中小学教师补课有所规范。德国、韩国等国家完全立法禁止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在德国,中小学教师被视为国家公务员,从事第二职业将被视为渎职行为。又例如,美国的教师一般作为国家公务雇员,由地方政府而非学校与教师签订雇佣合同,因此,美国教师的约束一般视当地政府的法律条文而定。在有偿补课的问题上,美国各州基本都严格规定,中小学教师业余时间禁止从事有偿家教,违者将会被解聘或不续聘。另外一些国家,如日本,则为教师兼职留了余地。虽然与德国相似,日本教师也同样被视为公务员,法律条文上却同意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后可以兼职,只不过这类兼职要经过严格审批。
居家补课的支持者:老师挣钱补贴家用,合理正当
在支持者眼中,老师只要完成了课上教学任务,课后有偿补课,无所谓利益冲突。
在他们看来,确实有老师存在“课上不讲课后讲”的情况,但不应一刀切地禁止老师课后补课,而是要加强对老师课堂教学的监督和评价。例如,常德市石门县出台责任督学制度,督学会结合学校的安排,对老师的师德师风、教学管理、师生安全、教育经费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情况进行不定时的督导检查评估,考察结果与学校的绩效考核和评先拼优挂钩。此外,让学生、家长拥有对课堂的评议权,畅通监督举报渠道,也是对一些有违师德行为的有效制约。
而只要老师课上教学达标,课后有偿补课并无道德问题或利益冲突。更何况,当前中小学教师收入水平依然偏低,尽管整体收入在不断提升,但不同地区间、不同职称、不同岗位之间收入差距巨大。2014年,经合组织的全球教育行业调查显示(下图),中国教师工资收入位列倒数。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有偿补课、补贴家用更是无可厚非。
争议3:居家补课教学质量堪忧?
居家补课的反对者:缺乏监管,师资堪忧
在对居家补课的批评中,授课教师的师资问题也被反复提及。居家补课回避教育部门的监管,家长很难判断授课教师是否真如宣传广告上所言是名校的优秀老师。家长和学生付出金钱和时间,却得不到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居家补课的支持者:市场选择,优胜劣汰
在支持者眼中,上述顾虑杞人忧天。在居家补课的市场上,无论老师是否来自名校、有无教师资质,只要上课上得好,学生能提分,授课老师就能够得到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反之,学生与家长也随时可以退课并另请高明。
而在现实中,居家补课的教师往往有两种:
一是学校里的授课老师,学生家长都对老师的背景和教学能力有一定了解,并不存在太多师资方面的担忧。在一些家长看来,公立学校大班额无法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果自己的孩子需要额外的辅导,在职老师的水平普遍高于课外培训学校,而且更加了解自己的学生,补课效果更好。此外,任课老师补课,收费也往往低于外面的培训机构。
二是所谓的“名校名师”。对于因为种种限制无法进入名校的学生来说,名校名师的课外补习班反而为他们提供了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
争议4:居家补课带来安全隐患?
居家补课的反对者:补课场所缺乏监督,存在安全隐患
反对者们认为,“非正规”的居家补课,会给孩子带来人身安全问题。
居家补课通常是在普通民居。将众多学生聚集在狭小的居民楼内,不仅制造噪音、影响周围居民生活,更存在消防隐患。
此外,一些一对一的居家辅导,甚至还为某些教师提供了骚扰学生的便利。
中国日报网在2018年报道了一起案例,杭州一老师在一对一辅导中,对一女孩动手动脚十余次。有网友曝出自己的经历,因为父母没有时间管教她,让数学老师在业余时间补课以及照看她。她向父母投诉老师性骚扰她,父母还认为是她不想学习编造的借口。
居家补课的支持者:即便隐患存在,一刀切也绝非解决问题的方式
居家补课的支持者们不否认安全隐患的存在,也不否认个别道德败坏的人利用居家补课的便利侵犯学生权益。但这并不等于就支持一刀切禁止居家补课。
如果补课带来噪音,邻居可以投诉,老师可以对学生加强约束管理,甚至在家安装降噪设施;强化居民住宅的消防管理,是无论有没有学生在家补课都应该做的事情;而对性骚扰的防范和打击,比起禁止老师私下与学生一对一的接触,增加监控设备、强化家长和孩子的防范意识、健全对性骚扰行为的处理机制和加大惩戒力度等等,都是更有效的措施。
在你眼中,居家补课是教师正当的权利,还是应被打击、禁止的现象?欢迎在留言区发表你的看法吧~
作者:韩沐君、王茜、屈玉婵
编辑:蓝方
排版:廖琦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