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文 | 蓝方 
我猜,这个小投票的结果,会是压倒性的“反对”。
就像这个月二审宣判的杭州保姆案。为了给借赌资制造借口,保姆竟然纵火害死雇主妻儿四口人。此等恶人,不杀何以平民愤?
杀人就应该偿命。死刑是罪大恶极之人应有的报应,是对受害人家属的慰藉。也只有死刑这种极刑,才能阻遏、震慑潜在的恶性犯罪。
 
怎么会有人想要废除死刑呢?
——“被西方白左洗脑洗傻的圣母婊吧。”
——“要是你的老婆孩子被杀死了就不会这么想了吧。”
……
 
可是,截至2017年,全世界已有107个国家在法律制度上全面废除死刑。此外,还有29个国家已在实践中废除死刑——即法律上保留死刑,但至少十年未执行。废除死刑,已成为国际社会主流呼声。
 
那这些国家的立法者,这些支持废除死刑的人,他们到底是怎样想的呢?
 
是的,当你开始探究——那些和我们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到底是怎样想的,你就进入到了使用批判性思维思考的状态。
 
你不仅要寻找证据、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你还要考察那些持有相反观点的人,到底是如何推出他们的结论。通过反驳对方的观点,可以强化自己的论证,让自己的观点更加有力;如果发现相反的意见也有一定道理,修正、限定自己的观点,让自己的结论更加公允、有理。
 
遗憾的是,每当我们遇到一些争议性的话题,却很少用这样的方式去思考。我们可能情绪先行,急于给那些观点不同的人扣上帽子、打上标签,不再有实质性的对话讨论;我们也可能没有时间、能力,去全面检索,认真探究、分析不同观点者的想法。
 
幸好,在美国,有一家教育网站正在帮我们做这样一件事——关于各种争议话题,那些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
 
支持还是反对?
 
这家网站叫做ProCon.org,是一家依靠捐赠运转的非盈利组织,成立于2004年。Pro,是指赞成的意见,Con则是反对的意思。
 
当你打开ProCon的主页,你首先会看到的,就是当下美国社会最有争议的五十多个议题,涵盖医疗健康、教育、政治、科技、选举、国际关系、性与性别、体育娱乐、经济税收九大领域。医用大麻、消遣用大麻、控枪、动物实验、死刑、校服、饮酒年龄、社交网站、安乐死、非法移民,是当前最热门的十个议题。
 
 
以我们开篇谈到的死刑为例。死刑存废,在美国已经激烈争论了半个多世纪。时至今日,美国仍有31个州保留死刑。
 
在ProCon的死刑主页,核心问题下方便是存废两派最为典型的观点陈列。
支持死刑者,认为死刑是阻遏犯罪、维持法律秩序的重要工具,比无假释的终身监禁更“经济实用”。杀人偿命,是对受害者的正义,能安抚受害者家庭,更能确保那些恶人不再有任何机会作恶。
 
特朗普的观点非常典型:死刑应该被恢复。他们说死刑不具有震慑作用。但是,你知道,即便它没有震慑作用,但那两个(在哈蒂斯堡杀死两位警官)的罪犯不再有更多杀戮的机会,这是肯定的。
 
而反对死刑者,则从实证数据出发,强调死刑对犯罪并没有想象中的震慑作用,反而给予政府杀人的特权。因为司法程序的种种漏洞,社会不公与歧视在死刑的执行中被固化,少数族裔、贫困人口判处死刑比例畸高;加之死刑的不可逆性,一旦出现冤假错案便无可挽回。比起死刑,无假释的终身监禁,是更有震慑力也更加简便易行的惩罚方式。
 
在正反双方的观点分歧背后,还有大量值得展开讨论的地方。
 
ProCon在对基本的事实进行澄清和界定后(例如什么是死刑,适用死刑的程序要求,死刑执行的形式,联邦与州法律的区别等),便“结构化”的从道德、法律、宗教和社会的不同角度,展示死刑存废的核心争议点。
 
 
例如:
 
- 死刑程序中是否存在偏见和不公?如指定辩护人不能为嫌疑人充分辩护、控方的不当行为到底是不是广泛存在的问题?嫌疑人的宗族、阶层,到底有没有影响到死刑判决?以及,因为冤假错案或司法不公的存在,我们就应该废除死刑吗?
 
- 死刑到底有没有震慑作用?例如支持死刑一方,经常使用历史数据,证明死刑的执行数量与谋杀案数量呈负相关(Michael Summers, Capital Punishment Works,2007)。而反对死刑一方,则更多的对比横向数据,例如相比废除死刑的西欧国家,美国的谋杀率反而更高;执行死刑最多的德克萨斯州,谋杀率反而比最早废除死刑的威斯康星州高两倍。近年来,正反双方基于不同模型、对不同变量进行控制后得出的更为科学严谨的数据,但死刑对犯罪的震慑作用并没有达成绝对的共识。
 
- 报复(retribution),是否应是死刑的作用和目的?支持死刑者强调“杀人偿命”,作恶者得到和他恶行成比例的惩罚方为正义,而对于那些罪大恶极者,监禁、罚金都远远不足以抵消其罪恶。而反对死刑者,则会强调“同态复仇”不是文明社会认可的制裁方式——现代司法不允许用同样的方式虐待囚犯、不会以强奸的方式惩罚强奸犯,以杀戮的方式对待杀戮,并不会终结仇恨。
 
- 用无假释的终身监禁替代死刑,是否更好的选择?支持者往往会提供实证数据,证明在美国现有的司法体制下,一个死刑案件将耗费巨大的制度、社会资源,终身监禁反而是更“经济”的选择;反对者则会指出这种算计的片面性——当无假释的终身监禁取代死刑成为极刑后,现在集中在死刑案件上的资源同样会转移到终身监禁案上,而没有人可以保证未来的法律或行政官员不会赦免、假释这些恶人,他们仍有机会再次作恶,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
 
ProCon对议题的展示,像是一张导览图。人们可以一次性的看到关于某个议题最典型的观点及论证。
 
但ProCon并不会对这些观点以及它背后的证据做出任何评判。ProCon严格按照学术引用规范,保证信息来源真实,并提供了观点持有者的专业背景信息,供读者参考。但这些观点的论证质量到底如何、是否有说服力,相应的数据是否可信、统计方法是否可靠,仍然需要读者自行判断,并最终形成自己的最终立场。
 
批判性思维与积极公民
 
向公众呈现争议议题的正反观点——这件事究竟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ProCon.org用三个关键词,陈述它的使命: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教育(education),知情公民(informed citizenship)
 
ProCon选择的这些争议性话题,绝大多数都是我们无法简单根据直觉、立场而给出一个“支持”或“反对”的绝对答复。每一个议题背后,都涉及到伦理道德的考量,现实利益的权衡,需要全面、实证的数据支持我们的分析论证。
 
思考这些争议性话题,就是培养、练习一个人批判性思维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也正因此,除了媒体记者、政策制定者、学者,ProCon最主要的用户,便是老师和学生。在美国,上万所学校将ProCon作为课堂资料的重要参考和教学辅助网站。
 
当人文社科的课本涉及到这些议题——例如如何理解巴以冲突、如何看待非法移民,老师们会引导学生将ProCon作为阅读材料和信息源;写作课、演讲课和校园辩论赛,则经常使用ProCon提供的议题,沿用网站提供的议题分析框架,并将此作为学生的主要资料平台。
 
一份2003年的评估报告显示,98.25%的学生在课堂上参与了争议性话题的讨论、写作后,认为自己“对不同身份群体的顾虑更加敏感”,96.4%的学生认为他们对于自己所在社会、社群的认知有所提升,94.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老师们则发现,学生通过这些讨论,不断练习如何倾听不同的观点,学会处理面对不同意见时的愤怒和沮丧,并用理性的表达和交流取代暴力,真正实现不同观点之间的“非暴力沟通”。
 
这样的训练对我们的社会又意味着什么?
 
2007年,一份针对5400名高中生的调查发现,那些经常参与到课堂争议话题讨论的学生,有着更高的投票率,对基本的民主价值有着更高的认同,他们也更积极地参与到公共议题的讨论中,习惯性的跟进公共新闻,对政治进程也表现得更有兴趣。他们甚至更有信心,自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影响公共政策。(Keith Barton and Alan McCully, "Teaching Controversial Issues...Where Controversial Issues Really Matter," Teaching History, June 2007)
 
正如ProCon提出的口号:Understand the issues, understand each other。了解社会议题,了解彼此。我们才有可能通过理性的公共对话,重塑一个理性、包容的社会。
话题:



0

推荐

C计划

C计划

70篇文章 19天前更新

C计划是一家致力于思辨教育的社会企业,成立于2016年7月。 C计划的C,是指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我们通过线上线下的课程、讲座、工作坊,帮助人们提升思维能力,改善人际沟通,共筑公共理性。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