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编者注:

本文删节版首发于财新专栏。

本文作者蓝方做客海马星球也提到本期主题点此收听播客

 

今年的寒假,我们给一群九到十二岁的孩子做批判性思维工作坊。其中一个环节,是贴标签。

 

我在白板上画下两个卡通人像,一个男生,一个女生。然后,又给四组学生发了几张标签。这些标签上写着短语——更爱购物、更多马路杀手、更喜欢粉色、更擅长数学,等等。

给孩子的要求很简单:小组内部讨论,然后决定这几张标签到底应该贴到男生身上,还是女生身上。

 

 

课堂立刻沸腾起来。最激烈的辩论,发生在对“更擅长数学”标签的争夺上——除了一个小组成员恰好全是男生,他们不慌不忙、毫无异义地将这张标签贴在了男生身上。其他几组,男生女生很快形成敌对阵营,刚开始还按照课堂的指示,试着说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但发现说服无效后,讨论立马变成拼手速。一个女孩冲上白板,把标签贴在女生身上;另一个小男孩飞奔上台,抢过标签就贴到男生身上,再用两只手将贴纸死死捂住。还有一个孩子,在撕标签贴标签的混乱中抢过我的白板笔,重新画了一个方框表示不男不女,抢着把“擅长数学”的标签贴到了这里。

一场混战后,关于“更擅长数学”的标签,有三张最终贴到了男生身上,还有一张留在了“不男不女”的框里面。

 

 

为什么你们会把“更擅长数学”的标签贴在男生身上呢?——这是我们在课堂上反复训练的一点:用真实、相关的事实陈述充分地支持自己的观点。

“我们班数学最好的那个是男生!”“那我们班数学最好的那个还是女生呢。”“我们班数学最好的有一个男生,一个女生,但十次考试,好像还是那个男生考最高分的次数更多一点。”“我觉得这个标签贴的不对,因为我是女生,我的数学就挺好的。”

孩子们的思维方式非常典型。他们正尝试从身边的事物提炼规律,以认知更大的世界。我们需要帮助他们意识到的是,个体的经验有限,个体的观察有偏差,不断训练自己去寻求更大样本、更全面的事实证据。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太多人,即便成年后也依然延续着小学生般的思维方式——总是从自己有限的经验观察妄下结论,以偏概全。

所以——你们班数学最好的那个人是男生,那数学最差的是男生还是女生呢?你们班数学考试的平均分究竟是男生高还是女生高?你们班的情况,能代表所有的学生吗?

 

 

2008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一项研究采集了更大的样本。这份研究基于720万二至十一年级的美国学生年度数学测验成绩,发现在数学学习能力上并不存在性别差异。

 

然而这项数据并没有说服班里的男孩们。

一个男孩想不通——“可是我上的奥数班,班里基本都是男生,只有几个女生”。我问:“那你觉得你上的奥数班有代表性吗?其他奥数班也这样吗?”男孩很肯定:“我们那个培训学校所有奥数班都是男生多!数学学得好的才能进奥数班啊,男生数学就是比女生好啊!”

大数据是这样吗?2016年,罗马尼亚专门举行了一场欧洲女子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之所以会有一场专门面向女生的奥数比赛,正是因为在国际数学竞赛中女生的比例太低了,有的国家代表团中甚至一个女生都没有。而上述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结果里,还有一组数据:尽管从平均分来看,男生女生的数学成绩没有明显差异,但男生的数学成绩有着更大的方差——这意味着,高分段的男生数量更多。

又有男生站起来挑战我:科学家、数学家基本上都是男的,男的就是更擅长数学!

确实——我顺势在幻灯片上打出了女数学家玛丽安·米尔札哈尼的照片。从1936年到2018年,被称作数学界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的得主中,只有她一位女性。

 

 

那这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女性数学家那么少?为什么参加数学奥赛的女生那么少?能拿到数学高分的女生比男生少?

一个男生大声说:因为男人的智商就是比女人高!

我观察孩子们的反应。好几个女生似乎自然而然地就接受了这个论断,没有任何的不适或抗议。只有一个年纪最大的女孩尝试反驳。我赶紧支援她,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数据背景。性别间是否具有智商差异,是科学界一直在研究的问题。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到底怎么衡量智商。基于不同的测试方法、衡量标准,不同的研究报道了不同的结果。男性和女性确实在认知能力的一些细项上存在差异,一些项目男性胜出,一些项目女性更优,这些差异并没有巨大到能够决定哪个性别的“智商”更优越。

那除了先天的智商可能影响女孩的数学成就,还有没有什么其他可能的原因呢?这似乎是一个超越孩子们知识储备的问题了。短暂沉默后,一个孩子表示不解:脑子不够用才会学不好数学嘛,还能有什么其他的原因?

 

 

还有的原因——便是是你以为你的脑子不够用。2017年,《科学》杂志刊登了一份很有意思的研究。这份研究发现,到了六岁,女孩子们就开始认为男孩是更聪明的,并开始有意识地回避一些耗费脑力的活动。如果一个女孩就是认为自己不如男生聪明、学不好数学很正常,当她遇到解不开的难题时,会更倾向于放弃还是和它较劲?当数学老师认为,女孩就是学不好数学,面对同样解不开难题的学生,ta会更加严格的督促男生还是鼓励女生?当一个社会普遍认为,女孩不是学数学的料,一个女生在选择自己的专业和职业时,她会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被普遍认为“更适合女生”的岗位,还是会选择孤单地去与男性竞争?

 

在这一连串的讨论最后,我给孩子们放了一部短片——像女孩一样奔跑(run like a girl)

 

我问他们,我现在让你们像女孩一样跑步,你怎么跑?几个男生马上跳起来,捏着兰花指、迈起小碎步,女孩子们在座位上哈哈大笑。而这正是这部短片呈现的场景。当导演要求青春期的男孩女孩们run like a girl时,他们都在镜头前故作姿态、扭扭捏捏。但当导演告诉那些更小的女孩run like a girl时,她们爽快的迈开步伐——“像女孩一样跑,意思就是尽力跑最快(run as fast as you can)”。

 

嘿,像女孩一样奔跑吧。

 


作者简介

 

蓝方,C计划联合创始人,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和法国巴黎政治大学,曾任《财经》杂志、财新传媒公共政策资深记者。

 

话题:



0

推荐

C计划

C计划

69篇文章 2年前更新

C计划是一家致力于思辨教育的社会企业,成立于2016年7月。 C计划的C,是指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我们通过线上线下的课程、讲座、工作坊,帮助人们提升思维能力,改善人际沟通,共筑公共理性。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