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作者:叶明欣

编辑:蓝方

排版:廖廖

写在前面

 

当环境污染事件爆发后,一边是政府声称污染问题已基本解决,一边是仍有不少民众在自媒体上反映污染严重,这个时候,你相信谁?公民该怎么办?

 

这样的困境正在福建泉州的泉港区上演。

 

 

根据泉港区环保局的通报,2018年11月4日凌晨,泉港区东港石化公司在进行油品装卸作业时,油船连接至码头的软管发生泄漏,造成了6.97吨碳九的泄漏。11月6日,环保局再次发布通报,称至4日下午碳九泄漏海域清理工作已基本完成,空气质量已经达标,至6日海水水质已经达标。8日晚福建省生态环境厅也发布了紧急通报。

 

但据《北京青年报》的报道,当地多名村民称,这几天,仍有石油类物质漂浮在水面,刺激性气味也未完全消散;部分抢救鱼排的渔民也因头晕、呕吐等身体不适症状住院,有几名小学生也因要避碳九或出现头晕、呕吐、喉咙痛的情况请假;甚至还有村民称在4日晚,看到泉港区环保局大楼外有高压水枪喷水,担心空气质量检测受影响。与此同时,许多声称为当地民众的网民,在一些自媒体上呼吁社会关注,表示在微博上关于此事的帖子都被删去。

 

舆情涌动。无论是评判是非,还是探讨下一步解决方案,都离不开问清事实是什么。在这次碳九泄漏事件中,许多疑问,也亟待政府部门予以回应。

 

问号一

 

空气质量监测结果是否真实?

 

 

根据环保局的通告,11月5日泉港城区的空气就已经恢复正常。然而, 正如民众所担心的,环保局大楼外的高压水枪喷水可能导致监测结果降低。

 

《北京青年报》在11月8日上午致电泉港区区委宣传部时,工作人员称,“环保局周边有马路在开展检修,喷水是为降低工地扬尘,并非为了改变空气质量监测结果。空气质量检测点也不止环保局大楼一处,还有其他几个检测点。” 

 

那么,是否真的存在空气质量监测点附近的喷水行为呢?哪怕目的是为了降低扬尘,而不是改变空气质量监测结果,但客观上是否会影响监测的真实性呢?

 

问号二

 

 

 

多个监测结果,为何只发布程度较轻的数据?

 

即便空气监测数据是真实的,我们会发现,政府部门披露的信息并不足够全面。根据泉港环保局6日-8日日间发布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4日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每立方米0.429毫克,5日是每立方米0.0574毫克,6日是每立方米0.1295毫克,7日是每立方米0.1343毫克。

 

但是,直到8日晚间,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和泉港区政府才公布了的过去几日关于VOCs的更多数据,其中最高值,4日12时上西村的VOCs高达每立方米14.9毫克,5日肖厝村的监测结果是每立方米0.7740毫克,6-7日最高值是0.239毫克,8日日间最高值是0.422毫克。

这些更高值的数据,为何在一开始不直接向民众公开呢?直到舆情发酵才公布?真实、全面的数据,才能帮助民众更好地知情和进行预防。

 

问号三

 

采用工厂内的VOCs标准来衡量公共环境,合适吗?

 

根据环保局的通告,VOCs的空气质量标准根据企业厂界标准,只要在每立方米4毫克以下就是安全的,而4日测到的空气中VOCs含量是0.429毫克,是安全的。福建环保厅提出,11月4日空气里有机物萘的含量是每立方米12毫克,苯乙烯的浓度是每立方米1.77毫克,都不超过《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规定的萘/苯乙烯每立方米50毫克的限值。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把工厂内允许的有毒有害物质浓度,等同于生活环境允许的浓度,并不合适。工业领域的职业危害因素的接触限值,是以每日8小时、每周40小时接触频率为标准计算的,对象是成年人。但是如果危害物质存在于大气中,则我们有可能每日24小时,一周七天都在接触,婴幼儿也暴露在这个环境中。

 

如果用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作为标准,那么Tvoc(总和挥发性有机物)不能超过每立方米0.6毫克,而且,这个标准不是在一般通风的情况下检测,而是要先把门窗密闭12个小时再检测。所以,4日和5日泉港出现的14.9毫克和0.774毫克的VOCs,明显超过了健康标准,却未引起足够重视。

 

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面对突发环境事件,政府应该视情况采取措施,包括“在涉险区域设置注意事项提示或事件危害警告标志,利用各种渠道增加宣传频次,告知公众避险和减轻危害的常识、需采取的必要的健康防护措施”等。如果采用了更合理的空气质量标准,也许政府就能够采取更有力的措施,预防进一步的损失,比如告知民众佩戴口罩、减少外出等。

 

问号四

 

 

海水监测结果是否具有代表性?

 

信息不仅应该真实,还应该对整体情况具有代表性。政府6日的通报显示海水水质已经符合养殖水质标准,但这和网民们拍出的污染严重的海水图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海水质量监测点在哪里,是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吗,有多少个,能否有效代表受害区域?

 

如果公布的信息不全面,和民众的直观感受相悖,也将严重挑战政府发布的数据的公信力。

 

问号五

 

污染治理中的抢险人员的健康是否得到了保障?

 

根据《好奇心日报》的梳理,政府工作人员来到村中发放并要求村民下海部署吸油毡,直至 8 日下午,部分村民仍然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下鱼排清理。网络信息还指出曾有一些消防官兵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进行清理工作。

 

 

 

排污事关重大,但参与排污的人员的健康也应该得到保障。政府部门是否为一线的排污工作人员配备了必要的劳保用具?他们的现状如何?我们也期待着听到关于他们的讯息。

 

 

天灾人祸面前,政府与民间要形成合力,共渡难关。但重要前提是信任,政府部门应该及时发布真实、准确而全面的信息,正视问题的严峻性,避免掩盖问题的严重程度、甚至删帖、压制言论。

 

泉港区政府在11月4日即第一时间发出通报,并且每日更新情况,值得肯定。但是,在政府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全面性上,在采取有力的预防和善后措施上,在对民众呼吁的回应上,却本应做得更好。

 

而民众除了在网络上发声,同样可以行使作为公民的权利,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申请政府公开掌握的更多具体资料。

 

期待在更透明全面的信息下,泉港的受灾民众,能够早日走出困境。

 

 

 
话题:



0

推荐

C计划

C计划

69篇文章 2年前更新

C计划是一家致力于思辨教育的社会企业,成立于2016年7月。 C计划的C,是指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我们通过线上线下的课程、讲座、工作坊,帮助人们提升思维能力,改善人际沟通,共筑公共理性。

文章